标准型->企业级->电信级多种解决方案,1000多个成功案例,“平台+业务+服务”一站式服务,是值得信任的专业厂商。" />
每一次小的进步,都是下一次跳跃的储备
了解行业动态,把握时代脉搏
用产品赢得信赖,是我们发出的最强音
专家解惑,分享感悟和经验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为您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方案
呼叫中心专家,为您讲述选型、建设、运维知识
智能云客服,快速部署,开箱即用
重塑企业服务流程,构建企业信息化桥梁
呼叫中心、AI智能、心理专家合力打造心理援助热线
十大特色功能,倾情打造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CTI专家、呼叫中心行业领导者
每一个脚印,都代表我们辛勤的付出
部署灵活,多租户,数据隔离
语音引擎, 语音交互, 智能外呼, 智能文字会话
PMSI接口, 话务台, 预定中心, 录音系统
工单系统, 知识库, 外呼系统, 多媒体互动
电话调度, 服务调度, 视频调度, 车辆调度
欢迎您的加入
客户至上,服务第一
知识的集聚地,创新者的摇篮
登录会员,会有更多惊喜
目前,“大数据”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喜欢谈论大数据。而我们利用数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用之为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如何有效地呈现出大数据给出的结果,并把数据以“人话”说出来的,并让受众(很可能是你的上司)听得懂,就显得非常重要的!
想做到这一点,就得迎合人性,或者,更具体点说,要迎合人类大脑的特征。
一部经典电影引出来的数字感
如果你看过巴里·莱文森导演的经典奥斯卡电影《雨人》(RainMan),或许你不会忘记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桥段:在餐馆里,患有自闭症的哥哥(达斯汀·霍夫曼饰),面对散落一地的牙签,目测就能将其分成三小堆,并能很快给出每小一堆牙签的数量:82,82,82,然后又瞬间心算出牙签总数:246。
哥哥的心算能力,的确不错,但相比于他高超的数字感——能达到82,那只能说,惊为天人了。
当然,这仅仅是影视作品,我们知道,影视作品通常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那么真实的生活场景,我们普通人又是什么样的呢?数字感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在进行解释之前,请读者快速浏览一下如图1所示图片,不用数出来,告诉我,你看到了多少张人物脸谱?
图1 数字感测试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能瞬间给出正确的答案:五个!而无需用从一数到五。美籍数学家托拜厄斯·丹齐克(Tobias Dantzig)指出,这就是一种“数字感(number sense)”,亦称数(shù)觉,它是一种不通过数(shǔ)数(shù),就能一眼看出物之多寡的感觉。
乌鸦也有数字感
这种原始的数字感,在很多动物身上也有体现,例如鸟类。丹齐克在其科普名作《数:科学的语言》中,就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有一只乌鸦,在一个庄园主的望楼里筑巢,园主不胜其扰,决心打死这只乌鸦,但他尝试了多次,都没有成功,因为人一旦靠近,乌鸦就非常警惕地飞离了巢穴,远远地待在树上,耐心地等人离开望楼,然后再飞回巢穴。
图2 乌鸦的数字感
有一天,园主心生一计:决定让2个人同时走进望楼,然后留一个潜藏其内,另一个出来走开。但这个乌鸦并不上当,它还是等着,直到第二个人出来。
这个实验一连做了几天: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最后,用了五个人:也像前几天一样,先一起进望楼,然后留一人潜藏其内,其他四个人走出来。这次奏效了,乌鸦的数字感终于“失灵”了——也就是说,但集合变大后,乌鸦已经无法辨别四与五的差别,因此它马上飞回巢里,然后就被留在望楼的人,逮个正着。
人类的数字感有多强?
“数字感”是动物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丹齐克指出,“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数觉,就是我们有关数字概念的核心。”
但是,我们能否将这种数字感(即数觉),和人类的其它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相提并论吗?
答案是:还真能!
在2013年9月6日的《科学》杂志上,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研究小组,对这一问题实施了深入的研究[3]。这项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固定的区域来处理数字感,从而使得我们具备不用计数就能感知数目的能力——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是具备第六感的(女人那项特殊的专有感觉,要排名第七了!)。这项研究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大脑的一边负责处理来自感觉器官的刺激,另一边负责管理抽象概念(比如数字)。
数字,在本质上,是人类是对实物的一种抽象。人类接受这种抽象的能力,历经年代非常久远。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针对数的抽象性,总结道:“仅仅在文明的高级阶段上,我们方能以一串数(自然数串)作为我们发现的起点。在远古时期,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都是数字二的实例,一定需要很多时代。其中所包含的抽象程度确实不易达到。”
作为高智慧群体,人类相比于其它动物,这种数字感相对较强。但这个“相对性”也是非常限度的,在目标个数超过7个时,人类的这种感觉也会明显下降。
读者可以尝试看图3所示的图片,在图3第一列中,无论黑点的大小或形状如何变化,你都能一眼判断出目标的数量为1。在第二列中,也没有问题,你也可以秒测出目标数量为4。而在第三列,你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在不数数的情况下得出答案为7。当目标元素的个数继续上升,人类的这种引以自豪的数字感,或者说对抽象数字“浑然天成”的理解,就会迅速衰减。
图3 不同个数元素的数字感测试(图片来源《科学》)
从数字感得出什么启发?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能得出什么启发呢?那就是,如果你想让你的受众,一点也不费力地理解你的数字,你最好换个说法,尽量用10以下的数字来描述。
比如,在加多宝广告里,最好不要给出一个海量数字自夸销量,例如说在中国,我们每天售出312 458罐加多宝(无法得到准确数字,此处仅为说明问题,而虚构了一个大数字)。而是更好的说法可能是:“中国每卖10罐凉茶,7罐加多宝!”这里,我们不去争论其中的是非曲直,但后者用小数字,明显更能打动消费者,因为这样的小数字,他们更容易听懂!
再比如说,如果你是医生,要叮嘱尿路结石的患者,每天要喝1500ml水。这样冰冷冷的数字,患者很容易无感。但是换一种说法,对患者说,你每天喝3瓶农夫山泉的水量,患者的记忆效果就好很多。
此外,另一个方面的启发是,说到底,人还是一个感性居多的动物。人类用了几百万年的进化,才对小于7的数字有瞬间秒懂的数字感。而理解更为复杂的数据,必须越过更高的认知壁垒,才能对客观数据对象建立相应的心理图像,完成认知理解过程。
人类有个爬行脑(那个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信息。因此,只有迎合大脑的特性,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进而更具有说服力。
万维钢先生最近(2016年8月12日)写了一篇小短文《要怎么说,别人才能听懂你的数据》,文中就列举了一个案例:2016年6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Compare these gun death rates: The U.S. is in a different world)[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用统计数据来说明美国枪支的泛滥程度,事实上,这个话题毫不新颖,但可圈可点的是,或者说值得数据科学家借鉴的是,文章作者解释数据的方法,别具风格。
根据美国FBI统计,2014年,美国有8 124人死于枪杀。人类那点可怜的数字感,对于这个数字的感觉,只能感性地停留在控枪的情况“比较糟糕”。但具体情况有多糟糕,报纸的受众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而《纽约时报》的做法是——尽量降低数字,增强数字感!
美国人口共有三亿多人,死于枪杀的8124人,其实,这相当于每百万人有31人死于枪杀,平摊到每一天,日死亡27人。
可是国家这么大,每天死亡27人,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正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文章作者接着又把美国的枪杀死亡数字,跟其它发达国家做了横向对比:假设其它国家的人口,也和美国人口一样多,那么他们日死亡于枪杀的数字又分别是多少呢?文章给出了如图4所示的可视化图。
图4 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死于枪杀的人数对比图(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由图4可轻易看出,美国就是一个孤立点,“鹤立鸡群”,其死于枪杀的人数,在发达国家中遥遥领先,这就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美国的控枪,势在必行了!
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数据是理性的,而给人震感的,却是感性,而连接感性和理性的途径,靠的就是受众的数字感和数字的可视化。
数据再有价值,别人听不懂,照样没用。抓住人性特征,充分利用人的数字感和可视化青睐,以良好的数字呈现方式,可以让冰冷冷的数字瞬间活过来。
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数字,数据科学家们懂,不算懂。大家懂,那才叫真的懂! bet体育365官网正规转载 2016.9.5
扫描二维码分享
400-700-8003